灰面鷲 (國慶鳥)
灰面鷲 顧名思意因其臉部有灰色狀而得名,屬於猛禽,有一別名為灰面鵟鷹,
在台灣地區名稱很多,屏東地區因每年秋天過境時大部份停留滿州鄉及恆春一帶,飛入方向大部份均由東部飛越中央山脈而來故有過山鳥及後山鳥之稱,而以季節而言,適逢雙十國慶因此亦有國慶鳥之稱。春天北返路經中部適逢清明節,因此有兩種季節性稱呼:一為清明鳥,一為掃墓鳥,然而,因其飛入中部地區大部份均由南方飛來,故民間有較統一之稱呼「南路鷹」。
台灣通史上記載:「每年清明,有鷹成群,自南而北,至大甲溪畔鐵砧山,聚哭極哀,彰化人謂之南路鷹」。這就是連橫先生描寫灰面鷲過境的情形。
這幾天…快來看灰面鷲
英名:Grey-faced Buzzard-eagle
學名:Butastur indicus
特徵:全長約48公分,與鳳頭蒼鷹差不多大小,面褐灰,白眉,翼狹長,停棲時可達尾端。飛行時,翼的前後緣皆平直,末端略尖。此為野外辨識之特點。
習性:本種為春秋兩季過境鳥,冬季南下時,於屏東滿州鄉、墾丁一帶集結;春季北上時則在台中、彰化、台灣北部一帶最多。因為過境高潮在十月十日前後,故又稱為「國慶鳥」。以昆蟲、老鼠等為食。本種每年過境時數量十分驚人,可達數萬隻。三、四月份時,在中正山及巴拉卡公路沿線均可見其成群由空中飛越過境。
